作品集









1973〈葡萄棚下〉
1982 入選巴黎秋季沙龍

這件浮雕完成於1973年,是長女宜君出生後的隔年,慶祝長女宜君誕生之作。浮雕的畫面是描寫葡萄豐收時,一位少女跪在地上,小心翼翼地栽種著幼苗(蒲宜君)。後面站著三位少女在唱歌,一位彈著琵琶,歡喜慶賀葡萄成熟,以及幼苗的誕生。希望幼苗在有人文素養的藝文環境下成長,這是初為人父之喜悅心情流露;願社會也能有此內涵,在如此和諧的氣氛之下生生不息流轉著。
蒲浩明於1982年入選法國秋季沙龍的〈葡萄棚下〉浮雕作品,象徵栽種著幼苗(蒲宜君) ,沒想到蒲宜君於28年後(2010年)會參加法國沙龍並入選,一舉完成三代入選法國沙龍的紀錄。
附註:蒲宜君以〈小舞者系列之1〉入選2010巴黎秋季沙龍。





1980〈伏羲氏〉
1982獲法國藝術家沙龍銀牌獎,高雄市立美術館典藏

伏羲氏,中國遠古神話人物,教人結網捕魚、飼養家畜、發明八卦,他是我心中最高智慧的代表人物。伏羲氏身披獸皮,散髮跌足,穩坐石塊上額頭飽滿,眼神敏銳智慧,左腳踩著八卦,右腳踮著烏龜,整個塑像流露出濃厚東方風格,散發出一股凜人威氣及偉大智者風範,令人起景仰之心。





1989〈開拓〉
位於霧峰林家頤圃
浮雕系列代表作

如一首開疆闢土之史詩的頌歌,描述篳路藍縷的艱辛墾荒場景,表現男女老少同心協力的可貴。
採近景特寫,泥塑高浮雕的形式來詮釋。它是先民赤膊揮汗打拼的開拓精神,也是所有開創力量的開疆闢土。




1991〈無語〉
古典人體系列代表作

先父蒲添生對於西洋人體雕塑的技法與觀點,由其恩師─ 當時日本雕塑大師朝倉文夫所傾囊傳授的,前後共十年。
蒲添生將自己在日本所受古典雕塑技法嚴格磨練蒲浩明十三年,有幸在漸進式的訓練下,由臨摹、學習到創作打下古典雕塑技法的基礎。且在經過轉化之後,呈現出接近東方含蓄、細膩的風格。




1995〈陳澄波先生紀念銅像〉
位於嘉義市政府文化局前草坪

這件作品以陳澄波於杭州寫生所拍照的相片為藍本所創作的作品,他身穿一件沾滿油彩的工作服,手持調色盤,圍著圍巾,坐在草地上。
難得有這麼好的一張照片適合做為雕塑的素材,他姿態平易近人,流露熱情、浪漫的個性。他的裝扮又適切的交代出他是一位畫家的身分。一看到這張照片,就為他吸引住,豪不猶豫的選擇他做為表現的對象。我用陶土塑造他,也用感情塑造他,過程很順暢。




1995〈向器官捐贈者致敬〉
位於臺大醫院中山南路正門入口旁
為「悸動的肌理」系列代表作

配合台大醫院百年慶典受託而塑造此作。作品把捐獻器官的犧牲者塑造為巨人與英雄,而把受贈者描述得軟弱無力,以突顯其精神的偉大及悲天憫人的人道精神。台坐上「向器官捐贈者致敬」的字跡亦為作者所書寫。作品置於台大醫院新大樓門口右側,人物的腳部現已被病人及民眾的手撫摸得有銅的亮光。
「悸動的肌理」系列為作者累積古典雕塑的技法、現代雕塑的造形概念以及材質的變化三者所共同匯流的結果,也是雕塑家蒲浩明1980年起旅居歐洲四年回國後發表的首次個展形式,也是第一次建立塑造材質所產生的生命力風格的系列。




1996〈逐鹿〉
大型手工拼貼馬賽克代表作,位於嘉義市運動公園

巨幅馬賽克作品「逐鹿」,描繪的是諸羅先民在嘉南平原上獵取鹿群的情形,由此表現了先民的求生本能,也讓我們瞭解了先民訓練體魄的自然原始方式,代表了原始的運動精神。
作品亮麗搶眼的鮮黃色天空,象徵嘉南平原的炫麗豐饒,三十二座小山丘環抱,兩名射箭的鄒族壯漢,身高約五百五十公分,和五隻各八百公分高的大梅花鹿追逐跳躍於其間,構圖呈現充滿律動的生命力,色彩鮮麗大膽。




2004〈那天I〉
透明空間系列代表作

探討結合2D與3D的藝術造形,使用2D的線條對空間界定的特質及3D實體材質的體積特性產生線條本身的存在與不存在,遊走在似繪畫性的表現形式,卻有3D實體的空間變化,在虛實中產生空間的趣味。而創作採用的方法是把不銹鋼平板,透過移位、透明、透視、重疊、共用……等的方式來處理。




2009 台灣一代歌謠詞人—李臨秋先生紀念銅像
位於臺北市大稻埕公園

以李臨秋於大稻埕淡水河畔凝神寫詞的照片為藍本,周圍花圃種植李氏最喜愛的夜來香,鏤空屏風鑲嵌其生平簡介及經典歌詞之窯燒陶板,如〈望春風〉、〈四季紅〉、〈補破網〉等等,搭配定時音樂及影像播放,重現台灣一代歌謠詞人李臨秋文思泉湧的場景—「深夜、燒酒、夜來香」重現。




2010 〈臺北花博‧小水滴系列雕塑〉
位於台北花博美術園區
臺灣園獲得花博首獎、AIPH大獎、人氣第一等三項大獎

水,孕育生命,由水滴形狀轉化而來的《小水滴系列—散步》 、 《小水滴系列—親親》 ,搭配鏡面水池的倒影,白的讓人心靜,民眾可以坐下來靜靜聆聽風吹拂過竹林的窸窣聲,這一刻,美,好像被停格了。而空間佈置趣味性和藝術性,讓景觀雕塑的層次再次提升!




2011 台灣的孫中山—蔣渭水醫師銅像
臺北市蔣渭水紀念公園

蔣渭水紀念銅像以1931年台灣民眾黨被解散後,蔣渭水(上圖)與幹部被拘捕後在黨部前的最後留影為設計藍本。這張影像最能呈現蔣渭水在人生最困頓的時候,仍是堅毅不拔、意氣風發的性格。
右手抱書代表解開文化包袱,左手提著醫生看診包,並站立在台灣造形的花台上,凸顯其醫治台灣的志向,其身穿西式大衣,內著中式棉襖及台灣褲,也凸顯其融合中西文化,擔任台灣民主人權啟蒙兼先驅者的角色。銅像旁邊的大榕樹就是蔣渭水的意象,象徵「十年樹木,百年樹人」,也在庇蔭後代子孫,讓人們可以在樹下休息乘涼。




2014〈KANO1931〉吳明捷投手塑像
位於嘉義市中央噴水池圓環

這件作品是一個棒球投手的投球姿勢,取材自1931年,當年嘉農棒球隊王牌投手吳明捷的一張泛黃照片。
它好像一隻展開翅膀的老鷹,昂然的、雄偉的、自信的俯視大地。作品刻意營造內在堅實的身體結構,用以支撐外在流動的衣服紋路線條。衣服皺摺飄動的線條,好像經過一場風雲的激戰。表面粗糙的肌理,期待帶出頑強的生命力。而單獨站立的一隻腳,好像一棵樹的深耕大地。希望這件作品變成守護嘉義的力量和台灣的精神力量。